关键字导航: 结石 包皮过长 尿失禁 前列腺炎 阳痿 早泄
嘉兴市中医院官网| 立即咨询| 预约挂号| 就诊路线| 咨询论坛
嘉兴市中医院泌尿外科 嘉兴市科技创新团队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知识 > 养生保健 > 夏季养生

  中医建议,在大暑时期多吃“三薯”来养生。我们都知道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人们在这个时期的心情起伏是最大的,动不动就觉得心情特别的烦躁,这种状况我们可以称之为“情绪中暑”,那么,适当的吃些马铃薯就能有效的预防情绪中暑。专家建议,炎炎夏日,大家要多吃清淡食物少饮酒,注意补充水分;劳逸结合,保证睡眠质量;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转移注意力;遇事要心平气和,尽量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人,平时要多与朋友沟通交流,或及时到心理干预门诊就诊,从而缓解心理压力Du5宋宝林医生

  1、吃马铃薯——预防情绪中暑: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紫金馆治未病中心食疗专家徐大成副主任中医师提醒广大读者朋友,马铃薯含有维生素C,而且发热量高。“情绪中暑”的人,最容易受到抑郁、灰心丧气、不安等负面情绪的困扰。马铃薯可以帮你补充维生素A和C,代替由于过多食用肉类而引起的食物酸碱度失衡,让你远离坏情绪。 Du5宋宝林医生

  2、吃紫薯——护血管抗过敏:紫薯富含铁、硒元素和花青素。硒和铁是人体抗疲劳、抗衰老、补血的必要元素,特别是硒被称为“抗癌大王”,易被人体吸收。花青素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还能够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抑制炎症和过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Du5宋宝林医生

  3、吃蓣薯(山药)——保湿皮肤健脾胃:山药学名蓣薯,其中含有薯蓣皂,能促进内分泌荷尔蒙的合成,能促进皮肤表皮细胞的新陈代谢,提升肌肤的保湿功能,改善体质。 Du5宋宝林医生

  夏季偏食生冷极易导致肠胃不适,吃些山药也有帮助。据《本草纲目》记载,山药性温,味甘平、无毒,可健脾胃,益肺肾,适量食用能帮助消化,解毒解酒。 Du5宋宝林医生

  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是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情绪中暑的比例会急剧上升。“情绪中暑”表现为以下三个症状:一是情绪烦躁不安,不能静心思考问题,办事经常丢三落四,常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他人闹意见,自己还觉得内心烘热,头脑糊里糊涂;二是心境低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觉得生活过得没劲,对他人缺乏应有的热情,呈早晨、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由好到坏的变化;三是行为古怪,经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和擦洗鼻子等。 Du5宋宝林医生

  预防高温情绪中暑重要的是做好自我心理调节: Du5宋宝林医生

  1、清淡饮食:应尽量避免进食油腻食品,多吃清淡、洁爽饮食,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咖啡、菊花、金银花露等都有较好清火功效,能够有效消热、防暑、敛汗、补液,增进食欲。同时,要注意多饮水,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 Du5宋宝林医生

  2、清凉居室:应趁早晚室外气温较低时开窗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时应紧闭门窗,拉上窗帘,必要时使用风扇、空调等降温设备制造阴凉环境,可使人心静神安。 Du5宋宝林医生

  3、清静思想:要注意克服性格弱点,保持淡泊宁静心境,学会转移不顺心之事,做到既“修身”又“养生”。此外,活动时应趁曙光初照、空气清新的早晨,到公园等草木繁茂、空气新鲜处散步锻炼,吐故纳新。还可选择凉风习习的傍晚,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会使人们心静似水,心旷神怡。另外,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避免“情绪中暑”症状的发生。 Du5宋宝林医生

  4、合理安排生活:应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适当地放缓进度。在生活上要定时起居,条件许可应睡个午觉,以保证睡眠充足。在封闭的房间里不要停留过久,居室要注意通风,并尽可能地将室内收拾得简洁些,以避免出现压抑感。 Du5宋宝林医生

  5、避免不良情绪。面对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首先自己要冷静,遇事不要冲动;其次是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急躁和冲动,好言相劝;要善用辩证法,懂得用一分为二、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Du5宋宝林医生

  

以上文章的阐述只是大概,如果您想了解得更详细,建议您花费几分钟的时间,与宋宝林医生沟通,可拨打咨询热线:0573-82081291,或加QQ:27871976在线咨询,通过在线医生的解答可以更清晰的了解您的病情,帮您更早的解决疾病困扰...

Copyright © 2014-2015 . 宋宝林医生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42164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51号

科室地址:浙江省嘉兴市中山东路1501号嘉兴市中医院5号楼1楼

咨询热线:0573-82081291 咨询QQ:27871976 QQ群:47717205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转载